本月初,法国贝鲁政府在议会信任案投票中垮台,总统马克龙火速任命了自己阵营的前国防部长勒科尔尼接任新总理,然而近一个月了,新总理仍未能让政治对手们满意,新政府名单难产,工会联盟威胁将在10月2日举行新一轮大规模动员。面对如此情形,勒科尔尼坦言,自己是“第五共和国史上最脆弱的总理”。
僵局源于深层结构性症结
法国政治之所以出现严重分化与对立,其背后是历史、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复杂交织,共同作用才奠定了今天法国的政治生态。
首先,马克龙时代政治生态分化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法国第五共和国的选举制度,即“比例代表制+两轮选举制”。“比例代表制”并非法国独有,欧洲大陆很多国家也都采用各种形式的比例代表制,其设计初衷也是有不少好处的:第一,更公平的代表性,一个政党获得的席位数大致与其得票率成正比。第二,鼓励多党并存,可以鼓励小党和新政党诞生与发展,因为它们有了进入议会的现实通道。选民也更愿意进行真诚投票,支持最能代表自己理念的政党,而不是策略性地投给大党。相比之下,“两轮选举制”是法国特色,其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极端政党在第一轮直接夺权,通过两轮选举,设置一个缓冲期让选民有二次权衡的机会,确保投票的理性。
虽然这种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容纳其社会内部多样化和深刻的政治分歧,避免一部分人被完全排除在政治进程之外而导致政治极端主义,但它的缺陷也同样明显。2024年,马克龙提前解散国民议会,原本打算通过重新“洗牌”让政治格局更有利于执政党,结果极右翼在第一轮的异军突起打乱了计划,最终使得议会阵营“三分天下”,政治力量更加碎片化。所以说,只要这套选举制度不改变,法国政坛就难以真正走出相互掣肘的局面。
其次,政治派别之间严重对立也有其历史原因,即在法国历史中存在深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裂痕。法国在近代史上经历了极其残酷的历史创伤和意识形态斗争,尤其是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对立,非一朝而成。法国大革命后的保皇派与共和派之争,以及20世纪激烈的阶级矛盾都让这种历史印记在今天反复出现。这种历史造成了左右阵营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甚至仇恨。
再次,碎片化的社会认同是政治分化与对立的深层心理与文化机制。透过“我们是谁”这个群体心理画像,不难看到法国社会分裂对政治分化的先导作用。在法国,除了左右翼之争,还有两个突出的社会治理问题不容小觑。一个是法国人在全球化中的身份边缘化焦虑,另一个是法国内部族群融合困难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这源于法国中产阶级及以下阶层在全球化进程中所享红利的日益减少,以及高福利社会模式改革对切身利益的影响,使其对一切建制产生愤怒情绪。法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碎片化格局是隐藏在选举制度与历史传统背后的更深层动因,它们与反恐、环保等现实议题,共同催生了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将社会矛盾的火苗引到了政治领域。
执政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受到一系列深层因素的相互作用,勒科尔尼的未来政府能否打破短命政府的“魔咒”,还需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一是看总理的执政技术,二是看议会及民意对以政府为象征的执政者的态度。
客观地说,勒科尔尼在执政技术方面无可非议,他从政时间久、能力强,尤其拥有被同行相当认可的谈判技术,比如2019年“黄马甲”运动期间,他曾成功建议总统开展全国大讨论;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他说服各方,推出了难产的《军事法案》。这些业绩足可证明勒科尔尼的资质。
但这样的资质在马克龙第二任期走马灯式的总理轮替形势下已不那么重要了,不论阿塔尔、巴尼耶还是贝鲁,皆是出色的政治人物,但不论他们来自哪个派别,在反对派眼里皆是忠实的“马克龙主义路线者”,而后者恰恰要推翻马克龙及其路线。要么让自己当总理,要么反对总统任命的所有总理,两者之间几无和解的可能。
目前对于新总理而言,首先是要先稳住基本盘,确保马克龙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与共识,其次要拉拢右翼,同时突破社会党阵线,争取后者支持。从技术面上说,社会党的66名议员将决定新政府的存亡。社会党如能同意不弹劾新政府,或可大大降低推翻政府及解散议会的概率。但如今不同党派不但瞄准了2027年总统大选,而且右翼与左翼社会党也存在难解的对立。
在政治格局分裂、民众对新总理任命的冷淡反应以及政治对手敌意十足的情况下,勒科尔尼面临极高的执政风险。尽管他表示不惧挑战,将从形式到内容全面修改2026年财政预算法案,但当前局势下,他的核心目标恐怕已不再是对于预算案本身的认可,而是建立能够保证新政府免遭弹劾的议会多数阵营。而在这种碎片化的政治生态中,要将特殊利益聚合形成广泛联盟,注定异常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万隆优配-股票配资交易-网络配资网站-网上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