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治理沙漠的事儿,很多西方媒体都感到惊讶不已,因为中国真是下了功夫,把一些大型沙漠给整治住了,特别是毛乌素沙漠,这块地方从沙地逐渐变成了绿洲,沙退人进的局面变成了绿进沙退。
沙漠化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加重,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应对,可中国呢,却成为第一个大规模治理沙漠的国家。这事儿让一些西方评论员觉得,不光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表现出色,还可能对整个全球格局产生影响。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期间,中国在全球绿化面积的增加中占了整整四分之一。西方一些媒体,比如卫报和BBC,经常报道说,中国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种了上亿棵树,成功阻止了戈壁沙漠的蔓延。
虽然他们也说这事儿没那么顺利,水资源紧张和树木成活率低的问题还存在。现在中国把治沙的经验传到非洲和中亚,让那边的人学着用草方格啥的,来固定沙丘。总的来看,中国这盘棋走得挺稳,让沙漠从威胁变成了资源。
中国治沙从哪儿起步,怎么一步步干大的
中国的沙漠化问题并非新鲜事,从秦汉时期起就因为过度放牧和开荒导致情况变得更糟。到了清末,毛乌素沙漠的面积已经扩大到4.22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要大。
建国以后,1959年国家就开始大规模治理沙漠,这事从小范围试点起步,逐步扩大成全国的策略。毛乌素沙漠成了主要的战场,先用麦草扎成格子,把流动的沙丘稳下来,然后改良土壤,引水灌溉,种上像沙棘、杨树这些耐旱的树苗。
在政策方面,政府推动土地承包治沙和生态补偿措施,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社会资本也纷纷投入。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组织评价说,中国毛乌素的治理成效堪称世界典范,治理覆盖率达到93%,植被覆盖率从0.9%跃升到80%。
卫星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18年,毛乌素地区的植被明显变得更加茂盛,沙地面积也大大缩小。西方一些媒体,比如国家地理,报道说,咱们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到2050年计划种植树木,覆盖面积达88百万英亩,以阻挡戈壁沙尘。
结果是,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5亿吨减少到1亿吨,沙尘暴的天数也从几百天降到了十几天。如今,榆林和鄂尔多斯都拿“森林城市”这招,搞生态旅游和沙产业,还在光伏板下面种经济作物,一边发电一边治沙,挺有新意的。
一些西方评论员提到,中国这个方案逐渐从局部扩展到腾格里和库布其沙漠,真是硬生生地扭转了几千年的沙漠化历史。不过,他们也提醒,气候变干和人口压力还在继续,要继续投入研究。中国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到国际上,联合国数字图书馆还指出,全球可以借鉴中国用固定沙丘的办法来应对沙漠化问题。
说白了,中国治沙主要靠全民参与和科技支撑,像遥感监测、无人机喷播、智能灌溉这些东西,把成活率从20%提高到75%。西方媒体也说,中国采用光伏搭配草方格的方式,持续治理沙漠,为全球绿化贡献了很大一份力量。
治沙英雄的故事和他们带来的改变
中国治沙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1951年石光银出生在陕西定边。1984年,他开始承包2.5万亩沙土地,靠卖羊骡子挣点钱,种树累计超过5000万棵,还建设了百公里的绿化带。到了1990年代,他背负债务,但面积扩展到30万亩。到2021年,治理面积达到13万公顷,还获得了联合国的奖项。2024年,他成为人大代表,为绿化事业继续努力。
1964年出生的殷玉珍,1985年嫁到内蒙古乌审旗。她种了200万棵树,还建起了5万亩林带,修了三条路,把村庄串联起来。到2024年,林带面积扩大到7万亩,获得了盖亚奖等60多项荣誉。
1974年补浪河女子治沙连成立,最初由54个年仅18岁的姑娘们打拼而成,她们推平了800个沙丘,修建了35条防风带,还打造了上百亩的草场,经过三十年的接力努力,团队发展到了380人。
西方媒体报道,殷玉珍坚持治沙四十年,到了2020年在全国人大上获得了高度评价,称其在生态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YouTube视频里展示了毛乌素沙地从荒漠变成绿洲的变化,2023年还被标记为中国60年来首个消除沙漠的重大项目。
Mother Jones报道,中国修建绿色长城,植树阻挡沙尘,归功于公民的义务感。世界银行说,宁夏已经治理了32万公顷沙地,黄河的淤泥减少,北京的沙尘也因此少了不少。中国通过粮食改绿色农业和禁牧措施,恢复了部分植被,可是农民的收入下降,补贴还不够,必须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挑战。
Reddit上有人说,毛乌素沙漠彻底清除是靠再造林的努力,但部分树种不行,得用本地的树种。Quora上有人讨论,虽然中国的绿化计划挺成功,但澳大利亚和美国没怎么跟上,因为那边沙漠气候干燥湿度低。
中国的治沙经验带给非洲不少启示,新华社报道也指出,这些中国模式激励了非洲一些土地严重退化的国家。大伙儿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片片绿洲,经济方面填补了沙产业的空白,工作岗位也随之增加,旅游的人潮涌入林海,享受新鲜的空气。
未来中国治沙怎么走
中国的治沙工作还在不断推进,预计到2025年,会有更多的绿色屏障建立起来,环球时报也强调了这个承诺。等塔克拉玛干绿带建成后,焦点会转向打造生态能源基地,还要促进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在技术方面,水肥一体化和光伏发电结合,持续提高效率。联合国指出,中国毛乌素沙地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准备推广到萨赫勒地区。
一些西方媒体,比如Time,提到中国的沙漠逐渐稳定,沙尘暴的发生次数减少了五分之一,特别是在2009到2014年间效果明显。不过他们也提醒,面积达到1.7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还得继续整治,按目前的速度,2011年开始计算,可能还得100年以上才能彻底完成。世界银行表示,宁夏地区采用本地的草和灌木多样化种植,提升了存活率,现在多数生物都比较多样化。
未来中国得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冲击,实现治沙和经济双赢。詹姆斯敦指出,中国把防沙成功作为展示软实力的手段,积极推广生态治理的经验。中国在塔克拉玛干周边建设绿带,成为首要防沙措施,成功逆转了区域沙漠化。经过5700亿的投入,计划将18个沙漠变成绿洲,到2024年成效越来越明显。
总的来看,中国已成为沙漠治理的典范,不仅在国内取得显著成效,还将技术输出到国际。2023年CGTN的报道中,向世界传递出一种希望。西方视角中,令人忌惮的并非军事实力,而是中国那种改天换地的能力,能将沙漠变成绿色走廊,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治沙其实是人类对自然的责任,而中国走在前面,全球一起行动才能实现共赢。
万隆优配-股票配资交易-网络配资网站-网上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